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rts & Design NTHU

11/13 朱駿騰|藝術專題講座.講題|卡在中間的人 – 影像與物件間的回聲定位

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朱駿騰|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卡在中間的人 – 影像與物件間的回聲定位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 日期 | 2023/11/13(一) 15:30-17:20pm 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圖片© 藝術家提供 朱駿騰 1982出生於台北 2010年畢業於英國倫敦金匠大學藝術創作碩士班。大學於世新廣電主修電影,畢業作《睡美人》靈感取自於川端康成同名小說,入選第28屆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等國際影展。 作品媒材橫跨電影,綜合媒材裝置,錄像..等。作品關注“個人”在面對當下社會/政治/文化等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困境與生存狀態。 作品廣泛展出於各大電影節和美術館,包括的28屆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2014台北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德國埃森當代美術館、以色列荷茲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等。2013年創立空場藝術聚落,擔任首任營運總監至2016年。 展覽影像紀錄 個人網站 www.chuchunteng.com

國際駐校藝術家Kacey Wong 駐校教學計畫-流浪放逐Drift Exile(2023/9/11~12/11)

國際駐校藝術家Kacey Wong 駐校教學計畫-流浪放逐Drift Exile(2023/9/11~12/11) Prof. Kacy Wong 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士(Bachelor of Architecture,Cornell University, USA)、英國卻爾西大學雕塑碩士(Master of Arts,Chel-sea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United Kingdom)、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 (Doctor of Fine Arts,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ustralia)。他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獲得由香港美術館頒發的香港當代藝術獎最佳藝術家獎;並獲得新銳藝術家獎和傑出藝術教育獎。他以藝術實踐参與政治活動,“雨傘革命的藝術公民”和“雨傘革命藝術保護區”的創始成員。過去十年致力把藝術創作與社會運動連结,透過大量幽默的行動藝術作品去說故事推廣自由民主價值,作品在全球各大重要傳媒廣泛報導,為世界帶來正面的轉化與創新。

10/24 清大感官實驗室|聲譜漂移工作坊

//聲譜漂移工作坊 //Sound Dérive Mapping Workshop // 主講:林欣怡 副教授 // 程式設計:Manuel Kretzer // 程式講師:賴威漢 程式設計師 // 日期:2023/10/24 10:10-13:00 // 地點:清大藝設系館二樓 8216教室 // 主辦:清大藝設系感官實驗室 // 時程: 10:10-12:00 // 名額:8人.參與者需自備筆電,安裝Processing軟體 // 活動網址:https://technoart.nthu.edu.tw/sensorylab/?p=30509 // 報名連結:請按此 圖片© 清大感官實驗室 「漂移」(dérive) 是國際情境(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1957-1972)的基本實踐之一,根據Guy Debord於1956年國際情境主義文獻中的〈漂移理論〉(Theory of the Dérive),「漂移」是某種以不同方式快速穿移於城市路徑 的身體技術,涉及愉悅的行為動作重新建構意識的精神地理學,進行漂移的時程由數小時至數天不定,起始位置隨機,但必須不間斷地進行,直到知覺意識更新至不同的觀測「位置」,將城市空間的原始概念因漂移序列而轉化、切分為可不斷解構區塊與方向的異質空間。荷蘭藝術家Wilfried Hou Je Bek受國際情境主義的「漂移」論述影響,自稱「精神地理學家」(psycho-geographer),結合軟體演算法(algorithm)概念,將城市視為一具「精神地理學電腦(psychogeographical computer)的硬體,倡議「生成精神地理學」(Generative psychogeography), 一種以身體作為程式軟體,城市作為硬體的都市驅動漫遊行動。Wilfried Hou Je Bek認為「精神地理學效應可以被人為地創造出來,並非作為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作為一個突發事件,即事件的偶然性和包容性。」 無論是演算法、程式語言的隨機、偶然、分向、交換或漂移的脫軌改道,都是企圖借力「偶然隨機」的指令,讓步行者開啟個體於城市網絡的異質路徑。〈聲譜漂移工作坊〉以城市聲響的隨機錄製作為起點,,透過Processing軟體將參與者的聲語訊息視覺化,將音頻即時轉換為圖形,成為重疊至地圖漂移的數據聲點,在城市陌異

10/30 黃華真|藝術專題講座.講題|日子與力量:談創作的實踐與自由

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黃華真|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日子與力量:談創作的實踐與自由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 日期 | 2023/10/30(一) 15:30-17:20pm 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圖片© 藝術家提供 黃華真 視覺藝術工作者、教師、畫畫的人。相信永恆,相信真理,致力活出生命的真實與深刻。 1986年生於高雄,2013年赴芬蘭美術學院(Kuvataideakatemia)交換,同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主修繪畫。黃華真的作品被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並曾於雪梨、東京、首爾、光州、香港、赫爾辛基、米蘭、巴黎、紐約等海外城市參與展出。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及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10/23 吳燦政|藝術專題講座.講題|關於聲音

圖片來源:胡氏藝術 吳燦政|藝術專題講座講題|關於聲音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10/23(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背景 Background 2019 聲音影像裝置 漫遊者 系列 Wanderer 2019-2021 聲音影像裝置 時間旅程 Voyage of Time 2020 聲音影像裝置 瀑布 2021 Waterfall 2021 2021 聲音裝置 圖片© 吳燦政提供 吳燦政 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s://www.soundandtaiwan.com/soundmap/wutsancheng.html 1973年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發表了首件聲音裝置作品《夜鶯》,作品不斷實驗視覺與聲音的音像關係,認為聲音可以嵌入符號與訊息,牽引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並觸動身體知覺產生情感連結,層層開啟聲音伏隱的豐富層次,如作品《N+Syn》中以早期夜視攝影機,藉由鏡頭低拍穿越草叢之際所產生的細微聲響,召喚感知經驗觸碰草叢的身體記憶,其中粗糙的視覺畫面,一反科技追求清晰高端影像的視像模式;他將影像投映於天花板上,使觀者在仰視疲累之際,低頭的片刻,聲音「自然」成為視覺之外被傾聽的主角。作為強調身體性參與的創作,他說:「視覺影像總能抓住你我的視線,將你引向某一方向,但是聲音必須由你走進,進入,穿越它,當你進入聲音時,你的身體會微妙地改變周圍的聲音,而聲音也將穿越你的身體」。以此開啟視像、聲訊、音景與感知在當代美學文化視野的面向探討。 Wu Tsan-Cheng was born in Yunlin, Taiwan in 1973.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Plastic Arts,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Wu’s work reveals an unending experim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and sound. His

10/16 紀凱淵|藝術專題講座.講題|「現-地方」一項創作技術

紀凱淵|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現-地方」一項創作技術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10/16(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1.「三角桌」2013 2.「莫名綻放」2013 3.「八角圓」2014 4.「米糕龜」錄像作品,2017 5.「72海浬」錄像作品,2020 6.「穿越與流逝」錄像作品,2022 圖片© 紀凱淵提供 紀凱淵 生於台灣高雄,目前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近幾年藉由國內、外駐村的機會,持續關注「空間∕地方」與「人∕文化」的關係,並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作為發展作品的主要媒介。2015 年獲選「ACC 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畫」至紐約駐村,另曾駐村於韓國 GCC 京畿道創作中心、奧地利 Schaumbad 藝術村、紐約 ISCP 國際藝術工作室、洛杉磯 18 街藝術特區等地。2014 年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並於 2017 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 CHI Kai-Yuan Born in Kaohsiung, Taiwan, CHI Kai-Yuan is currently pursuing a PhD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nd Practic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Through recent participation in artist residencies, Chi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 place” and “people / culture,” utilizing quotidian objects as the main medium in his work. Chi has completed residencies at 18th Street Arts Center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 (New York), Schaumbad (Austria), and Gyeonggi Creation Center (

10/02 林書楷|藝術專題講座.講題|藝術家的生存之道:學術與商業市場的平衡

圖片:台北國際藝術村 林書楷|藝術專題講座講題|藝術家的生存之道:學術與商業市場的平衡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10/02(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圖片©  林書楷 1983 年出生於台灣台南 2012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碩士班200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城市的生成,對於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有機的生成,我的想像是比較偏向於由小人物在述說島嶼中城市的記憶,這些小人物們透過對城市的想像與建構張開了空間、時間與事件所交織的記憶之網。並且創作者很自然的把空間當成內容物,甚至轉化為物質性的物件,以記憶裡的物質做發想,面對一個特異的成長記憶與時空,將父親的職業轉換與結合到我的陽台城市系列當中,也就是我的父親傳統鑄造模具工廠的近身經驗,將工業用途造型的木工盒子與模具加以改造與轉化,如作品「陽台城市語錄-積木城市」,就是同時表達我對於陽台城市系列、夕陽工業與家庭記憶,三者之間作一個連結與辯證。依此特殊具儀式性的溝通模式,透過創作,藝術家透過近身涉獵喚醒親近的個人歷史。 在虛構、真實、記憶、當下交織褶迭中,在過去的記憶、物質、圖像中找尋過往的碎片。那些關於父輩的、親密的、欲掩蓋卻不斷洩漏出來的。像是由許多陽台大小的積木盒子所層層堆疊出來的城市,其實就是在表達城市當中人們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交疊與錯覺。同樣對照藝術創作者某些程度上,其實也是在這個盒子(studio)狀態裡面,而每個創作者自然會為自己的盒子產生辯證與擬造,卻透過藝術的手法重新組構與堆積許多個體的圖像記憶,在重新召喚與重鑄的過程當中,也進入一種有機的個體認知與發現的情境當中。 其實創作者就是想要透過貼近生命的個體經驗,製造一種新現實的投影,並且更進一步回到自身存在的位置與價值。甚至思考自己是否存在於自己所建構的空間場域當中。「陽台城市」就是想表述由許多可觸知堆疊出來的空間去不斷有機生成的結果,然而當代人生活在城市裡面的空間,同樣也是一種存在所堆疊的出來記憶。如陽台城市-積木城市語錄的物件多是生活當中生活物件與生活用品的模具,這些積木物件的模具,其實正是貼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甚至密不可分。並且這些模具是工業生產的第一線,到最後它們必須大量的複製與生產,然後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這也正是創作者在表述城市當中對於空間那種複製的

9/25 蔡咅景|藝術專題講座.講題|與萬物發生關係的方法

蔡咅璟.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蔡咅璟|藝術專題講座講題|與萬物發生關係的方法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09/25(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李承亮 & 蔡咅璟 LI Cheng-Liang & TSAI Pou-Ching《永福製品》 Made in Lucky 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 蔡咅璟蔡咅璟於1986年出生於嘉義,目前居住並工作於台南。他於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研究所,以錄像和裝置藝術為主要媒材。關注於生物學相關的研究脈絡,思考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並進行轉換。他以非傳統的方式,例如誤用和偽造生物學系統來進行創作,試圖透過與科學不同的思考路徑,在生物學的框架中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過去曾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和入圍,其中包括他於2022年在伊日藝術計劃展出的個展《三羽》入圍第21屆台新藝術獎,同年獲得高雄獎首獎,並於2014年入圍第十屆桃園創作獎的殊榮。

9/18 陳為榛|藝術專題講座.講題|數位濾鏡:日常物件的造型變異

圖片: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陳為榛|藝術專題講座講題|數位濾鏡:日常物件的造型變異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09/18(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圖片© 陳為榛 生於 1993,台灣202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系研究所2015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個展 2023《夾板》《幾何編碼2023》,伊日後樂園,台北2021《銀灰塵》,伊日藝術計劃,台北2020《幾何.空罐》,伊通公園,台北2020《數學.空罐》,絕對空間,台南 聯展 2023《跳進兔子洞》— 新營文化中心2023新春特展, 新營文化中心,台南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中心,台北2022《家加-臻品32週年展》,臻品藝術中心,台中2022《Nepsresso 未來花園永續體驗展》,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台北2021《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21《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21《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21《藝術未來》,台北君悅酒店,台北2020《有現 x 無限》第二屆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2020《剛隨著你 剝離》,山屋口口,台北2020《隆隆隆!!!—很可以_培力研發所_I》,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台南2020《伊通公園 X 藝術未來》,富邦國際會議中心,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