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實驗空間】跨域3-與陽光的藝術對話,歡迎蒞臨參觀!

跨域3–與陽光的藝術對話 展覽日期|2023.11.06(一)~11.17(五) 開幕暨記者會日期|2023.11.06(一) AM11:30 展出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國定假日及六、日不開放) 展出地點|跨域-實驗空間 (藝設系館2樓) 藝術家/共同主持人|藝術與設計學系蕭銘芚 教授、梁莉苓 副教授 總計畫主持人|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周卓煇 教授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歡迎蒞臨參觀!!
【清大圖書館人社分館】記憶的皺褶IV_謝鴻均教授個展,歡迎蒞臨參觀!

記憶的皺褶IV_謝鴻均個展 展出地點|清華大學圖書館人社分館 展出日期|2023.11.01-12.30 作品媒材|紙、環氧樹脂、線、Led、壓克力燈箱|直徑140x20公分、直徑100x20公分|2022 Crumpled Memory IVpaper, epoxy, acrylic, mix media, led|140 diameterx20cm, 100 diameterx20cm|2022 展覽說明| 草圖與手稿是我的日常,長期累積了大量的圖像,一本又一本,一疊又一疊,量太大了,它們總是暗無天日地存在或無所不在地散佈在工作室。我曾在白立方體展牆所掛展的作品下方,隨興地放置揉捏後的草圖與手稿,其皺褶體當下對我呼喚著:「本尊在此!本尊在此!」作品的原尊確實在此! 藝術家的草圖與手稿總被視為成就一件作品的輔助與過程,無緣成為鎂光燈下的存在;然而在我的創作思考中,它們是創作的原點甚或核心。於是,我在《記憶的皺褶 I》解放了長期累積的大量草圖與手稿,引它們脫離暗無天日地的集冊與命運,我以環氧樹脂硬化它們並以架入LED燈條,賦予自體發光的模式,且順著牆角延爬走4.5公尺。在可輕可重的介殼裡,低調且悠悠道出創作過程的彻悟,介殼與韻光的呼應如人腦皺褶所承載的記憶。 創作有如日日推石登上山頭的歷程,歷史告訴我要等待日出的光輝照印在作品,然我卻耽溺於推動與滾動的過程,那是具有現實感的動態愉悅。相對於停留在山頂的短暫靜止時刻,介殼上所留下的皺褶則是存在的見證,是記憶的趨力。 歡迎蒞臨參觀!!
【甄試入學-複試程序表】113學年度碩士班甄試入學複試程序表—甲組(理論組) 、乙組(創作組)、丙組(設計組)
複試程序表下載如下: 甲組(理論組) 乙組(創作組) 丙組(設計組)
國際駐校藝術家Kacey Wong 駐校教學計畫-流浪放逐Drift Exile(2023/9/11~12/11)

國際駐校藝術家Kacey Wong 駐校教學計畫-流浪放逐Drift Exile(2023/9/11~12/11) Prof. Kacy Wong 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士(Bachelor of Architecture,Cornell University, USA)、英國卻爾西大學雕塑碩士(Master of Arts,Chel-sea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United Kingdom)、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 (Doctor of Fine Arts,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ustralia)。他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獲得由香港美術館頒發的香港當代藝術獎最佳藝術家獎;並獲得新銳藝術家獎和傑出藝術教育獎。他以藝術實踐参與政治活動,“雨傘革命的藝術公民”和“雨傘革命藝術保護區”的創始成員。過去十年致力把藝術創作與社會運動連结,透過大量幽默的行動藝術作品去說故事推廣自由民主價值,作品在全球各大重要傳媒廣泛報導,為世界帶來正面的轉化與創新。
10/24 清大感官實驗室|聲譜漂移工作坊

//聲譜漂移工作坊 //Sound Dérive Mapping Workshop // 主講:林欣怡 副教授 // 程式設計:Manuel Kretzer // 程式講師:賴威漢 程式設計師 // 日期:2023/10/24 10:10-13:00 // 地點:清大藝設系館二樓 8216教室 // 主辦:清大藝設系感官實驗室 // 時程: 10:10-12:00 // 名額:8人.參與者需自備筆電,安裝Processing軟體 // 活動網址:https://technoart.nthu.edu.tw/sensorylab/?p=30509 // 報名連結:請按此 圖片© 清大感官實驗室 「漂移」(dérive) 是國際情境(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1957-1972)的基本實踐之一,根據Guy Debord於1956年國際情境主義文獻中的〈漂移理論〉(Theory of the Dérive),「漂移」是某種以不同方式快速穿移於城市路徑 的身體技術,涉及愉悅的行為動作重新建構意識的精神地理學,進行漂移的時程由數小時至數天不定,起始位置隨機,但必須不間斷地進行,直到知覺意識更新至不同的觀測「位置」,將城市空間的原始概念因漂移序列而轉化、切分為可不斷解構區塊與方向的異質空間。荷蘭藝術家Wilfried Hou Je Bek受國際情境主義的「漂移」論述影響,自稱「精神地理學家」(psycho-geographer),結合軟體演算法(algorithm)概念,將城市視為一具「精神地理學電腦(psychogeographical computer)的硬體,倡議「生成精神地理學」(Generative psychogeography), 一種以身體作為程式軟體,城市作為硬體的都市驅動漫遊行動。Wilfried Hou Je Bek認為「精神地理學效應可以被人為地創造出來,並非作為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作為一個突發事件,即事件的偶然性和包容性。」 無論是演算法、程式語言的隨機、偶然、分向、交換或漂移的脫軌改道,都是企圖借力「偶然隨機」的指令,讓步行者開啟個體於城市網絡的異質路徑。〈聲譜漂移工作坊〉以城市聲響的隨機錄製作為起點,,透過Processing軟體將參與者的聲語訊息視覺化,將音頻即時轉換為圖形,成為重疊至地圖漂移的數據聲點,在城市陌異
10/30 黃華真|藝術專題講座.講題|日子與力量:談創作的實踐與自由

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黃華真|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日子與力量:談創作的實踐與自由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 日期 | 2023/10/30(一) 15:30-17:20pm 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圖片© 藝術家提供 黃華真 視覺藝術工作者、教師、畫畫的人。相信永恆,相信真理,致力活出生命的真實與深刻。 1986年生於高雄,2013年赴芬蘭美術學院(Kuvataideakatemia)交換,同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主修繪畫。黃華真的作品被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並曾於雪梨、東京、首爾、光州、香港、赫爾辛基、米蘭、巴黎、紐約等海外城市參與展出。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及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10/23 吳燦政|藝術專題講座.講題|關於聲音

圖片來源:胡氏藝術 吳燦政|藝術專題講座講題|關於聲音 主持|林欣怡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日期 | 2023/10/23(一) 15:30-17:20pm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館一樓8102教室 背景 Background 2019 聲音影像裝置 漫遊者 系列 Wanderer 2019-2021 聲音影像裝置 時間旅程 Voyage of Time 2020 聲音影像裝置 瀑布 2021 Waterfall 2021 2021 聲音裝置 圖片© 吳燦政提供 吳燦政 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s://www.soundandtaiwan.com/soundmap/wutsancheng.html 1973年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發表了首件聲音裝置作品《夜鶯》,作品不斷實驗視覺與聲音的音像關係,認為聲音可以嵌入符號與訊息,牽引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並觸動身體知覺產生情感連結,層層開啟聲音伏隱的豐富層次,如作品《N+Syn》中以早期夜視攝影機,藉由鏡頭低拍穿越草叢之際所產生的細微聲響,召喚感知經驗觸碰草叢的身體記憶,其中粗糙的視覺畫面,一反科技追求清晰高端影像的視像模式;他將影像投映於天花板上,使觀者在仰視疲累之際,低頭的片刻,聲音「自然」成為視覺之外被傾聽的主角。作為強調身體性參與的創作,他說:「視覺影像總能抓住你我的視線,將你引向某一方向,但是聲音必須由你走進,進入,穿越它,當你進入聲音時,你的身體會微妙地改變周圍的聲音,而聲音也將穿越你的身體」。以此開啟視像、聲訊、音景與感知在當代美學文化視野的面向探討。 Wu Tsan-Cheng was born in Yunlin, Taiwan in 1973.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Plastic Arts,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Wu’s work reveals an unending experim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and sound. His
【澤空間】帶你去個地方Take you some where,施宏儒個展Shi Hong -Ru Solo Exhibition

帶你去個地方 𝑻𝒂𝒌𝒆 𝒚𝒐𝒖 𝒔𝒐𝒎𝒆𝒘𝒉𝒆𝒓𝒆施宏儒個展 Shi Hong -Ru Solo Exhibition 展 出 者 | 施宏儒 展覽日期 | 2023.10.16~11.10 展覽地點 | 澤藝術空間 開幕時間 | 2023.11.04(六)下午3點 參觀時間 | 週一至週五 10:00 – 17:00(國定假日及週六、日不開放) 虛構一個遠方,成為遙不可及的永遠他鄉,或許是虛構的次數太多,在不斷過度的區間中竟然對未曾到過的地方產生不知所謂的鄉愁。無論是透視還是視窗,不斷更新的消逝點與檔案介面的回訪,都使我們愈加沈浸在輕薄的平面上。 歡迎蒞臨參觀!!
【竹師藝術空間】on SITE 在其中_賴珮瑜個展 Lai, Pei-Yu Solo Exhibition,歡迎蒞臨參觀!

on SITE在其中_賴珮瑜個展 展 出 者 | 賴珮瑜 展覽日期 | 2023.10.16~11.10 展覽地點 | 竹師藝術空間 開幕時間 | 2023.10.17(二)下午2點 參觀時間 | 週一至週五 10:00 – 17:00(國定假日及週六、日不開放) 贊助單位 | 財團法人李蔡配藝術教育基金會 人們所普遍認知的「在其中」,即類似處於某場域、某位址、或某刻之中,基於如此觀點,「在其中」似乎處在一種位於”什麼”之中的情境或概念,也可能是某總體結構的其中一環或單位。 由此基礎出發,進而生成本次展覽的初始輪廓,個人試圖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空間或現象,藉由數位工具的轉譯與詮釋,反映出對於生活世界的部分觀察。因此,本次的展出內容,它可能是「身」在其中、「感受」在其中、以及「資訊」在其中的。 換言之,「在其中」的展覽概念,透過觀察對象或場域的理解及演繹,進一步得以用來詮釋外部、內部、甚或虛擬空間,即透過視覺進而延伸至感知,或是藉由共同當下生活世界之經驗,產生共感的知覺。除空間之外,以「在其中」的觀點探察時間,它的敘事與時間軸可能是非連貫的、以及不斷重組的概念。換句話說,它既不在起點、也不在終點,而是循環在某個場域或位址的意義轉變和流動之中。 關於藝術家 賴珮瑜 1976年生於台灣台北,2007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18年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曾於台灣、日本及美國駐村,並為新樂園藝術空間第六、七期成員。其作品曾多次在台灣、日本、中國、法國及美國紐約等地展出,其中城市系列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創意藝術設計中心及日本橫濱BankArt1929典藏。 符號與其再現的意義一直以來都是賴珮瑜所關注的主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城市系列作品,一幅幅乍看之下是城市風景的圖像在細看之後才發現是由大小不一的圓點符號所構成,而這些圓點像是被極簡化的燈光,因此在觀看的同時觀者必須對應符號與記憶中的景像以拼湊完整的城市面貌,並在對應的過程中進而思考符徵與符旨的關係;而不同的城市景觀在藝術家再現過後卻顯得單一相似,以此試圖探討現今全球化下的同質性議題。 歡迎蒞臨參觀!!
【公告】2023清大藝設系春之清華藝術卓越獎初審收件,即日起至10月26日上午9時截止(請以google表單送件填寫送出,逾時恕不受理)
初審作業收件說明 (1)收件時間:112年10月11日(三)至10月26日(四)上午9:00止,請以google表單送件填寫送出,逾時恕不受理。 (2)參選作品照片必須以專業水準拍攝照片,照片與圖稿務必清晰,若為立體作品可不同角度拍攝,限5張內。動態影音作品請上傳YouTube,並將觀看連結網址登錄至報名表單指定處,影音上傳長度以五分鐘為限,若有需求請自行編輯精簡版本,可含空間、裝置紀錄及影音作品原作節錄。 (3)作品電子檔必須登入google帳號後始可上傳。 初審收件表單連結 https://reurl.cc/9Rv0ej 2023春之清華卓越獎簡章 初審收件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