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rts & Design NTHU

[藝番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22級畢業展

[藝番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22級畢業展 校外展-板橋435藝文特區浮州館(新北市板橋區中正路435號) 展出日期:2022年4月18日至5月3日展出時間:週一至週日9:00~17:00開幕時間:2022年4月23日 上午10:30  (因疫情關係,取消開幕活動,但展覽照常展出) 校內展-竹師藝術空間一、二館(新竹市南大路521號藝設系館1樓) 展出時間:2022年6月6日至6月17日展出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17:00開幕時間:2022年6月9日 中午12:10 線上展:https://artogo.co/zh-TW/exhibition/ichiban-kuji22 策展理念: 「一番」在日語中意指「最好的、最棒的」。最初由日本模型公司發起的抽獎活動「一番賞」,給予參加者抽抽有獎的保證。從多樣的角色故事激起靈感與好奇;兒時的卡通動漫拼湊童年的共同圖譜、成為我們歡樂的關鍵色彩。在一番賞裡的各式逸品中,不論正派反派、故事吉祥物或配角,皆能滿足不同的我們。從一番賞中體會摸索無標準答案的未知,追尋各樣複雜心情緒;參與抽獎無非是獲得獎品,更成為慰藉心靈及社交話題,闡述共同語言的手段。以童年時的抽獎概念作為譬喻,我們希望在「藝番賞」 中,也能藉由創作將這份驚喜帶給觀者。在展覽中將自身化作最好最棒的逸品,於呈現的同時,等待觀者們激發與作品對話的多種可能。現在我們將成為「藝番賞」中的獎品,旋身跳入,於籤筒中碰撞並躍出。 “ICHIBAN KUJI” is a borrowed phrase from Japanese, which means “the best raffle”. It was a new series of promotions released by a Japanese anime figure manufacturer. Adding assured prizes to each ticket, it shares the general ideas of a raffle as usual. Its divergent stories from various characters have not only built our collective childhood memories but provide

間奏請稍候.倪祥個展

間奏請稍候.倪祥個展 展期 | 12 Dec. 2022 – 06 Jan.2023時間 | 10:00am-5:00pm(週六、日公休)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 竹師藝術空間開幕 | 13 Dec. 2022 (二)14:0贊助 | 財團法人李蔡配藝術教育基金會 直到我陪病精神門診住院,礙於規定不能帶手機等物品進入,筆記本和一支2B考試用筆就是使你成為第三人稱的救贖,我開始寫下不只是接近獄中觀察日記,裡面也摻混著過去的超連結。因為無法照相,被告知明天要出院的病友,晚上我為他們畫一張肖像送給他們送行。 我突然意識到「駐村」是種覺察,跟你住哪個地方多久幾乎沒有關係,跟做什麼多政治正確的事也無關;輪到我自己住院時就把[戀人絮語]拿起來硬啃,那本像是令人極度不舒服但能完全接通的頻道,重點是當我把它當成畫插圖的底料時非常好殺時間,煉出來的概念圖哇尬意。 一邊開始用二手便宜貨模改自娛,一邊也開始思考把家人和自己「圍繞著病」這件事當成「駐村」需要處理的,加上對林口生活周遭的一些觀察感想。本次展覽還有我出新竹火車站後的一點想法。 「間奏請稍侯」只是一種相對主旋律的切換,事實上可能更忙或更難。 長假結束,副歌將至。

2020藝術與設計學系得獎榮譽

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南瀛獎 本系徐睿甫(系友)獲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南瀛獎 獎助內容:獎金50萬元整 2020南瀛獎.立體與複合媒材類.首獎 本系劉鳳鴒(系友)獲2020南瀛獎.立體與複合媒材類.首獎 獎助內容:獎金10萬元整 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入選 本系林庭立(系友)獲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入選 獎助內容:入選證書 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入選 本系許佳琪(系友)獲2020南瀛獎.西方媒材類.入選 獎助內容:入選證書 2020啟川獎首獎 本系楊奕軒(系友)獲2020啟川獎首獎 獎助內容:獎金50萬元整

石梓廷|2021奇美藝術獎具象美術創作類

第三十三屆奇美藝術獎 本系碩士班研究生石梓廷榮獲第33屆奇美藝術獎(具象美術創作類) 獎助內容:每名每月獎助新台幣3萬元整,每2個月支付一次,為期一年。

《質形力》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創作組21級畢業展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創作組21級畢業展《質形力》 新一代設計展(因疫情關係停辦)時間:110/05/14(五)~05/17(一)地點:南港展覽館A-17展區 校內展 時間:110/05/24(一)~06/25(五)地點:清華大學南大校區 竹師藝術空間一、二館(新竹市南大路521號)參觀時間 | 週一至週五 10:00 – 18:00(週六、日公休) 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Artsdesign110/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rtsdesign110/ 策展理念: 本系的特色為將藝術感知能力、材質運用能力及造型設計能力,透過工藝作為媒介,在當中施展這三項能力且相互催化。 而工藝在設計及製作過程上,所執行的即為「材質與造形」的相互搭配即應用,並將兩者之化合物注入到設計物上。 「質形力」在命名上, 「質」字取自質感、材質、特質 「形」字取自 造形、塑形、形態 並取「執行」之雙關意涵。 在這次展覽作品當中,可以看見學生們執行彼此的質形力。

《一場掙扎的描述》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創作組21級畢業展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創作組21級畢業展《一場掙扎的描述》 展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至 5月8日 星期(六)展出地點:北投久號(財團法人永壽文教基金會展場開放時間:北投久號:上午10時 至下午6時(例假日照常開放)開幕茶會:5月2日(日) 下午2時 展覽日期: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至 6月25日 星期(五)展出地點:國立清華大學竹師藝術空間開幕茶會:5月27日(四) 上午10時 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struggle21/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inner_struggle21/ 策展理念: 「一場掙扎的描述」展名來自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同名短篇小說,內容荒謬、曲折,給人感覺撲朔迷離,儼然是一場自我對話。 「掙扎」指的是費盡全力勉強支撐或抵抗,也有非常猶豫、難以決定的意思。大學期間,我們接觸到多樣的藝術面貌,日日與色彩、筆觸、空間、草圖、形式、題材搏鬥,沿途跌撞地過了四年。然而,藝術究竟是什麼?我們在創作中追求的是什麼?關於藝術與未來的種種問題,終究得回歸自己,在叩問的過程中,將各種矛盾與質疑以創作來回應。 時光將我們推往生命下一個轉角,畢業展就是這四年來創作和自我詰問的階段性展現。每一位展出者的作品互異,背後的創作過程都隱藏著每個人無數次與自我對話、不為人知的掙扎。面對自身能力的不滿足、懷疑,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我們試圖透過創作與表現,在各自的混沌狀態中尋找一份安適。 當我們覺察到理想的生命藍圖漸漸被現實覆蓋,那些輕狂的表述、略帶憂鬱的喃喃,所謂的掙扎與糾結,或許也只是掩飾脆弱的偽裝。我們真的能改變或掌握什麼嗎?我們將帶著困惑,繼續在藝術這條修行路上走下去。 Class of 2021,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Graduation Exhibition “Depiction of an Inner Struggle”     Our title came from one of Franz Kafka’s short stories with an absurd, c

異質對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109 級設計組畢業展

異質對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109 級設計組畢業展 展期|2020-06-08 ~ 2020-06-24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竹師藝術空間、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竹師藝術空間二館地址|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線上展覽:https://artogo.co/zh-TW/exhibition/hetdialog 策展理念: 藝術與設計為現代所存在的價值與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為了觸及人類視野與想像盡頭,伸出創作的觸角,與自然交流,與材質對話,一次次的衝擊產生火花,與這個世界的各個面向相會,從文化歷史脈絡到現今日常生活,在時空的流動與變化過程中「一直對話」,也像是人類與藝術設計之間充滿和諧且旋律優美的交響樂曲。 工藝領域上的藝術與設計是「異質對話」,是一股自我覺察與感官經驗的互動,融合了創作思維與材質特色的理念彰顯。美學誕生於理性和感性的交流激盪,透過切削形塑呈現具象立體,經由打磨熔鑄而光鮮亮麗,以工藝設計的作品象徵主角即將嶄露鋒芒,帶著四年所學的成果和信心,面對未來社會多元的挑戰。 Heterogeneous Dialogue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art and design are one of the goals pursued today, this is not only to extend the vision and imagination of mankind, but to create and exchange with nature, and start a dialogue with material. Every impact that is created through these stimulations produces connections that connects the different aspects in the world, starting from historical context to our daily lives; the flow and variation of time is a “continuous dialog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art (design) is like